70年资深投资大师,教你如何将雪球越滚越大 | 金十财富故事第9期

15231

1

2019-05-05 11:13:07

金十最强美少女

导读: 巴菲特的财富一生,我们将从他的成长经历、投资生涯、情感婚姻生活的三个侧面来了解,他从一个平平无奇的小子成长为投资界一代天骄的故事。

30分钟领略百样人生。你好,欢迎收听金十财富故事,我是主播睿森。本期为你解读的是《滚雪球:巴菲特和他的财富人生》(上),这本书的中文版大约50万字,我会用27分钟时间,为你讲解书中的精髓:巴菲特是如何利用复利思维,凭借睿智和专业精神,在投资和企业管理的路上将资金发挥到极致,去打造自己的财富王国?

点击收听《滚雪球:巴菲特和他的财富人生》

说到巴菲特这个传奇人物,小伙伴们再熟悉不过了。我们知道,他是浸泡在金融投资界70余年的资深“股神”,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的传奇神话。从12岁开始他就萌生了投资念头,后来以100美元起步,在瞬息万变的金融市场,战绩几十年如一日地迅速增长,他的投资事业即便在经济大萧条时期也几乎从未失手。截止到2018年2月,巴菲特的个人净资产是875亿美金,这是什么概念呢?相当于马云的阿里公司资产总和的三倍。

另外,他掌管的伯克希尔—哈撒韦公司股价位于全球最高,2019年4月每股价值32万美元。基于这些卓越的表现,他被大家称为全球最伟大的投资者和“世界上最精明的人”。他说:“人生就像滚雪球,最重要的是发现很湿的雪和很长的坡。”巴菲特的价值观和投资灼见由此可见一斑。

那关于巴菲特的传奇人生,他是如何从一个平平无奇的小子成长为投资界的一代天骄的?他又是怎样巧妙地寻找价值洼地,出奇制胜地发掘潜在投资瞄点的?他的投资圣经是什么?他的成长经历和个人特质又有什么特殊的地方么?对于这些疑问,想必大家有强烈的好奇心,想立刻一探究竟。

今天为大家带来的《滚雪球:巴菲特和他的财富人生》(上)就是巴菲特本人唯一授权认可的个人传记。这本书为我们从不同层面,生动而详实地再现出了巴菲特成长、投资、家庭、婚姻生活的不同细节和画面。通过它我们能了解到一个儿时就对资本、数字、概率计算痴迷的巴菲特;一个对投资和企业管理时刻保持理智、专注、专业、沉着,身经百战而步调稳固的巴菲特;一个勤俭节约,生活单调、投资思维随身带的巴菲特。这本书更为我们讲述了他60多年商业和投资生涯中最宝贵的经验,复利思维、价值投资、设置安全边际,坚持长期投资等等,读起来干货满满,又亲切感十足。

本书的作者艾丽丝·施罗德,美国德州女作家,也是一位商界成功人士。她曾经是著名的国际性金融服务公司摩根士丹利的董事总经理,和主人公巴菲特颇有私交。巴菲特对作者的才思敏捷及其对文字的掌控力特别欣赏,从而放心将个人传记交由艾丽丝·施罗德来全权撰写。为了尽可能细致而详实地还原巴菲特的真实人生,作者花了足足2000多个小时和巴菲特细致地面谈,并采访了和他相关的250位亲友和同事,这些都是本书可靠的第一手资料来源。

好了,介绍完这本书的基本情况和作者概况,那么接下来,我就从三个不同维度,巴菲特的成长经历、投资生涯和婚姻家庭生活,来为大家通过不同的侧面,解密巴菲特的传奇人生。

我们先来看看第一个重点内容:巴菲特的成长经历。 

都说三岁看大,七岁看老,从一个孩子童年的综合表现和特质,大概就能看出他成年后的样子。巴菲特日后能成为商业投资领域的奇才,他对商业嗅觉的敏锐性和他对商业投资的兴趣,其实在童年时代就已初见端倪。这和他血液里流淌的商业基因相关,当然也和他的家庭成长环境相关。

巴菲特1930年8月30日出生在美国内布拉斯加州的一个工商业城市——奥马哈。他的家族并不是大富大贵的上流阶层,祖辈们一直经营着一个中等杂货商店并代代相传。商店卖的是一些水果、蔬菜、体育用品等日用百货,一直经营得还不错,足够一家子日常用度和开销。他们家算是小康之家的生活水平。

其中有条生意经,被当做这个家族的经商家训,对后世子女的教育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。它是这么说的:“做生意的时候,力求守时和诚信,这要胜过攒钱。如果你想继续做生意,就要懂得见好就收。不要轻率行事,不要急躁仓促,做好生意需要良好的心态来支撑。”这大概也是巴菲特,从这个家族中最早接收到的商业训诫。他日后恪守诚信,投资稳健、能沉住气的做派想必和家族的商业文化熏陶不无关联。从巴菲特的爷爷开始,他就信奉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的道理,他提倡家族成员自力更生,自己想办法赚取更多的钱来供家庭开销和投资。花的要比赚的少、不论在什么境况下量力而行,不借债。

所以,对于一般的家庭来讲,家庭成员之间的情感互动和嬉戏玩闹如果是最常见的相待,那巴菲特家庭的表现就有很大的不同。在巴菲特家,没有人会把“我爱你”常挂在嘴边,也没有人晚上会抱着孩子相拥入睡,并亲吻他们。即便孩子还很小,这种亲子间的温情互动也是少得可怜,长辈间最常谈论的是政治、金钱、投资和哲学等专业性的话题,家庭氛围充满了一种浓浓的现实味道。

巴菲特在这种家风的熏陶下,很早也展露了他的商业天赋和兴趣。他从小就对数学、统计、计算和收集感兴趣,在别的小孩还在热衷于玩泥巴,过家家的游戏时,他却喜欢上了集邮、记忆街上来往的数字车牌号、以及收藏纸币等活动。6岁那一年,更是做起了人生第一桩买卖——卖口香糖。他首先从爷爷的杂货铺进了几包口香糖,每天傍晚吃完晚饭利用散步的时间,小巴菲特便挨家挨户向附近的街坊四邻们一一推销。有的人看着小朋友做买卖挺新奇,买上一两包也乐得捧个人场;有的则故意刁难一下,说拆包只买一片,看看小巴菲特的反应,而每当此时他总能坚持原则只按包来卖。因为,小小年纪的他就知道了按片来卖,这等于给自己增加了无形的工作量,剩下的还不一定卖得出去。就这样每卖一包赚得2美分,小巴菲特干得不亦乐乎,壮志满怀。这时大概就是雪球形成的最初几片雪花,数量虽然很少,但意义非凡

后来,他又陆陆续续在夏天的傍晚,向沿路消暑度假的人们卖汽水;在奥马哈大学橄榄球比赛期间兜卖花生和爆米花,他将赚得的钱通通塞入零钱罐中储存。看着通过自己劳动赚得的现金日渐丰厚,巴菲特有着满满的成就感。他喜欢收集瓶盖、邮票当然更包括金钱。那会儿他就明白了“钱可以让自己独立,然后能获得足够的空间做自己想做的事情。”他把目光洒向周边,四处寻觅如何生财的途径,此时他还是一个不满十岁的孩子。 

很快助自己一臂之力的工具,让赚得的钱发挥效用、再生钱的想法便萌发了。在他10岁那年,一个偶然的机会,他遇见了《赚到1000美元的1000种方法》这本奇书。在看到封面那一堆镀着金光的纸币,以及那单刀直入的书名那一刹那,巴菲特便深深地被它吸引了。关于如何去赚钱,这本书也真的给出了大量实用性的商业建议和赚钱的途径。不过,最令巴菲特触动的是,他遇到了这辈子投资生涯最亲密的伙伴“复利思维”。

于是,12岁那年,巴菲特顺理成章地开启了人生的第一笔投资,将这几年自己做小买卖赚的,以及父母平常给的零花钱合集120美元,买了父亲一直念叨的股票——城市服务公司的优先股。不过很不幸,当时恰逢市场行情持续低迷。买的时候根本也不了解这支股票,在下跌的过程中,巴菲特没有等到最后,就低价出售了。第一次投资就这样匆匆以失败告终,他心痛不已,但也收获了投资生涯的第一个教训:不要过分关注股票的买入成本,股票投资要有耐心,同时资本投资复利思维的种子,已在他内心深处发芽扎根。

时间滴答地在向前走着,巴菲特一天天长大,16岁的他以全校毕业生排名第16的好成绩高中毕业。在他的毕业年鉴上,给自己定下的职业规划是“未来的证券经纪人”。一语成戳,有些事一旦开始了,再往下走似乎就是自然而然、水到渠成的过程。随后,他被哥伦比亚大学商学院录取了,师从讲授经融学的本杰明·格雷厄姆,一位金融系的主任、德高望重的金融专业教授,也被称作为华尔街教父。他对巴菲特的投资风格产生了深远的影响,可以说巴菲特的投资理念85%是得益于格雷厄姆教授的教诲。巴菲特发自内心地崇拜、敬仰、并追随着格雷厄姆。同时,他对金融投资专业课程的系统学习,就正式开始了。

说完这个,我们就来说今天的第二个重点内容:巴菲特的投资生涯。 

和一般的大学生不同的是,巴菲特是带着“个人资产”步入大学校园的。这笔资产资金有1万美元,在20世纪50年代的美国,大家可以想想这个数目是很可观的。这里头有自己之前做兼职和小生意赚的、有父亲给的毕业奖赏,也有奖学金的一部分。因此,巴菲特算是学生中的富有份子。

不过,在他看来现在手里每多存下来的1美元,都可能会成为将来某一天的10美元,每一分钱都是雪球上的一片小雪花,不能让它轻易掉队。所以,这些钱不是用来随便花的,是要产生复利的。就这样他边上学,边想着投资让自己的资金滚动起来,日子过得相当充实而忙碌。

如何滚动呢?当然是要去学习。巴菲特最常去的地方是图书馆,一呆便是好几个小时,而且极为专注地阅读有关商业和股票市场的一切资料。这里头最常阅览的是《穆迪手册》和《证券分析》,他经常用它们来寻找和分析股票。另外一个方式是找理由与他心中至高无上的金融投资教授——格雷厄姆互通有无。由于巴菲特勤奋好学,记忆力超强,对于老师自己撰写的书《证券分析》和《聪明的投资者》里头的投资案例、投资谏言都记得相当牢靠,所以他们之间很快建立了非一般的师生情。

也正是因为查阅了这些书,并消化了老师关于股票投资的见解。巴菲特一扫之前对于股票投资的通俗做法,比如找找市场的热点行情、分析股票走势图等等。他被老师的投资理念深深触动了,他学习到股票投资策略重在,弄清楚公司实际的内在价值,要去认真调研公司的经营状况、公司发展的潜力,再与公司在股票市场的估值进行比对,要投资那些内在价值大于股票价格的股票。同时设置安全边际,避免因分析失误而导致的失败。但也要耐住性子,不要因为市场的浮动而自乱阵脚。“市场短期看是投票,长期看是称重器。”短期来看是股东买卖股票造成的波动影响价格,好像与企业的基本面无关。但长期来看,股价是由企业的实际价值来决定的。”这几点被巴菲特铭记在心,也成为了他日后投资践行的核心箴言。

因为对老师格雷厄姆钦佩不已,巴菲特一直梦想着能去老师的公司,格雷厄姆—纽曼就职,他本人也为此持续地努力着。很快,他的执着和聪明劲儿打动了格雷厄姆,巴菲特获得了聘用资格,这一年他24岁。能在投资实操中向老师取经学习,巴菲特兴奋不已,他也很快凭借自己的聪明才智在公司崭露头角。不过好景不长,巴菲特在快速进步的同时,关于投资的决策和老师之间发生了一些分歧:格雷厄姆鼓励大家做分散性投资,去找到那些低价位、价值被低估的股票,不用去特别验证每一支股票的质量和它上升空间的概率有多大,做好分散性投资即可。但是巴菲特更愿意通过数据分析相应的目标公司之后,再集中力量去精细化研究出少数的股票,然后将钱集中投注到他认为的最好的股票上,也就是将大多数鸡蛋放进一个篮子里,他对自己的投资策略非常自信。

由于两人分歧导致无法融合,巴菲特别无选择,只好辞职单干,此时的他对自己、对投资已经相当有自信了。于是1956年5月1日,巴菲特的合伙人制联合公司诞生,因为投资必定是要带一定风险的,又因为公司刚建立,他想放开手心来集中力量做投资,不想合伙人因股票下跌给自己带来沉重的压力和负担。所以,起初他的合伙人就是身边的7位亲朋好友,他们入股的数额从100美元到5万美元不等。巴菲特给大家设置了收费模式:4%以上的收益他拿一半,4%以下的他收1/4。一旦把钱投了进来,就要遵守规则,不能反反复复。他将这些合伙人需遵循的基本条例向大家一一说明,公司就顺利地开张了。

在如今的互联网时代,创业算是潮流和趋势。但在20世纪50年代,一个刚毕业不久的大学生,不去按部就班找一家机构走有保障的职场升迁路线,而去选择前途未卜的创业工程,这个行为绝对是特立独行,需要绝佳勇气和魄力来支撑的。好在巴菲特足够耐得住性子,他能忘我地投入到对公司的数据分析中而不感到乏味。又因为他的专注和专业精神,不久他的公司经营就有了良好的收益。到1956年年底,总收益超过4500美元,比市场高出4个百分点。到了1957年,在市场下跌超过8%的情况下,他们的收益率是10%,1958年收益率更是超过了40%。巴菲特的雪球已然在渐入佳境,规模越滚越大,随之而来的是他的名气也像神话一样被传颂。

到了1960年,巴菲特的事业格局已然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。之前,他是求合伙人出资,现在因为他出色的投资收益,慕名而来的资金像潮水一样涌入。在1961年5月巴菲特成立了最后一家合伙人公司,他庞大的投资王国至此掌管了近400万美元的资金。同年年底合伙公司的收益率达到46%,而此时的道斯琼指数增长率只有22%。巴菲特的公司发展正成一片蔚然之势,他自己也逐渐向投资界的杠把子慢慢靠近。

也就是在此时,巴菲特结识了正在四处寻找投资机会的律师查理·芒格,芒格成为了他日后投资生涯的绝佳搭档,他也拓展了巴菲特的投资视野。之前巴菲特一直遵从老师格雷厄姆的教诲,寻找并投资那些内在价值远高于交易价格的股票,这是一种基于定量分析的投资模式。不过,芒格认为这样的投资理念过于保守和死板,他鼓励巴菲特拓宽思路,在定量投资分析的基础上,适当运用定性判断来选择大体量的股票。要想办法去发现潜力股,哪怕股票价位高也无碍,只要公司能以较好的态势发展,就可以投资。这个方法恰好就用在了对美国老牌企业运通公司的投资上。

1963年底,百年名企,一直运转良好的美国运通公司的子公司,因为欺骗消费者、以次充好,从而陷入了大豆丑闻风波。事件被曝光后,公司股票遭到了断崖式下跌。这引起了巴菲特相当的好奇,他通过详尽的市场调研和公司运营数据分析,看到市场对这家公司的基本面,依然有很大的信任度和依赖度,认准运通公司的困境只是暂时的,不会打破公司未来发展的趋势,相信它会很快起死回生。于是在1964年6月底,运通公司的股票低价段,他毅然投入了300万美元,然后一路加码到1966年时持仓1300万美元。事实证明,他又一次取得了圆满成功,光巴菲特自己就赚了250万美金。这一次,基于定量分析的基础上做一定的定性判断,把投资视野拉大,稳健和冒险相结合的投资风格转变的成功,也为巴菲特的投资生涯开启了新的征程。

他的事业继续向前迅猛发展,随着资产的雪球越滚越大,巴菲特要继续开疆拓土搞收购。1965年他把目光瞄向了伯克希尔公司,当时的它只是一个小小的纺织品公司,正陷入经营的困境。巴菲特通过调查分析,对这家公司做了一个价值评估,他认为这家公司的内在价值达2200万美元,算下来每股价位是19.46美元,而当时的股票价格是7.5美元,很显然它的内在价值远高于股票价位。于是,巴菲特毅然买下了49%的公司股权,以领先的优势掌握了公司的管理大权。

作为不浪费、不随性处置任何一分钱的巴菲特,当然不能置身事外、袖手旁观就等着分红,更何况当时的伯克希尔正陷入业绩止步不前的困境。想要公司起死回生、能获得好的投资收益,很显然他要去琢磨企业的经营之道,让伯克希尔的业务良性发展。所以,巴菲特在接管伯克希尔之后,首先是调查了公司当前的困境,发现设备老旧、原材料成本过高、员工没有积极性,等等。公司发展困难重重,想要持续盈利,必须积极推进公司的制度变革。

为了让伯克希尔平稳渡过难关,巴菲特首先推行了用股票换取收益更高的公司债券方案,以此淘汰那些投机份子,提高员工们的主人翁意识,鼓励大家与公司齐头并进,公司好大家的收益都会好,公司经营不好你我皆有责任。然后,他又收购了国民赔偿保险公司并纳入伯克希尔,以此为伯克希尔发展提供充足的资金流。而当国民赔偿公司需要保险赔偿时,伯克希尔母公司也可以资助,这样使得大伯克希尔公司拥有内部资产的平衡能力。后来,他又慢慢收购了其他公司,让伯克希尔呈现了多元化的业务形态,子公司之间相互扶持,共同发展。因为这些举措,让伯克希尔慢慢步入了良性发展循环,公司的股票价格起步回升,巴菲特也在股神和优秀的管理者的道路上越走越远。截止到20世纪70年代末,巴菲特的财富王国掌管了近5亿的资产。

此时的巴菲特不仅仅是一名技艺精湛的投资人,更是一位杰出的企业管理者,他凭借着对投资、对公司运营的专注和爱,沉着与耐性,还在继续书写着他的传奇。

下面,我们来看看今天的最后一个重点内容:巴菲特的情感婚姻生活。

青年时代的巴菲特是一个话不多,有想法但羞涩,生活单调的男孩子。相对于他风生水起的投资买卖,情感经历则匮乏得多。在高中和大学期间,几乎就没有和女孩子交往过,好不容易约会个女孩子吧,开口闭口就和人家聊股票和政治的话题,弄得女孩子没法接话。因为她们本来就对什么本杰明·格雷厄姆和安全边际的话题不感兴趣,当然就没法畅聊,也就没有下文了。

但20岁的巴菲特,年轻气盛,眼见着体内荷尔蒙蹭蹭地上涨,他也按耐不住心中的情欲,爱情的小火苗在心中蠢蠢欲动。这种情形,妹妹伯蒂看在了眼里。于是,就将自己在西北大学的室友苏珊·汤普森介绍给了哥哥巴菲特。

彼时的苏珊像个陶瓷娃娃,皮肤白皙、脸盘圆圆,说起话来生动风趣,为人也亲和善良,在学校是天之骄子一样的人物。她的父亲是奥马哈文理学院的院长,母亲是个小鸟依人的贤内助。她们第一次见面时,巴菲特就被苏珊的气质给倾倒了。他想要即刻采取行动追求苏珊。不过,那会儿的苏珊正爱恋着学校一位出色的犹太男孩,对巴菲特没有什么兴趣。于是,羞涩的巴菲特只好就此作罢。

就在巴菲特被苏珊拒绝之后,他心灰意冷,转头去追求学校一个另类热辣的女孩范尼塔,巴菲特被对方的聪明活力劲儿吸引,和范尼塔有过一阵短暂的交往,但对方对自己也是不冷不热、爱搭不理的样子。这些女孩子对自己,对彼此的交往都不太上心,他也没体验过浓密的爱意,这就让巴菲特陷入了苦闷和反思中。

一直以来他对自己的能力还挺引以为傲的,在学习和投资的道路上,做什么成什么,他几乎没遇到过太大的障碍和困境。可这接二连三的情感不顺,让巴菲特开始自我反省,自己的情感表达力,以及社交能力是不是真的很欠缺?真的急需高人来指点和提升一下?巴菲特对此困惑不已,于是在情感低潮期,他花了100美元报了戴尔·卡内基的情商和社交力课程。他一边学习,一边畅想着未来的姻缘。

经过这一番折腾,巴菲特发现自己对苏珊,这个富有感染力和魅力的女孩子,依然念念难忘。于是,他开始给苏珊写信,一封接一封除了表达倾慕和爱意之外,也分享了自己的生活、学习境况。起初,苏珊并没有放在心上,但也没有特别排斥,因为苏珊的父亲是巴菲特父亲某次竞选国会议员时的策划,所以两家人并不陌生。于是她俩以好友的身份相处着,巴菲特在哥伦比亚大学休假时,就回家找苏珊聚聚。 

世间的情缘有时是阴差阳错,有时也可能是命中注定。苏珊爱恋的男孩子遭到了父母的强烈反对,她们之间也渐渐生了裂痕,最终和平分手。这时的巴菲特瞅准了机会,他想着苏珊对自己一直没有表现出浓烈的爱意,直攻戏不大,就选择了侧面突击,从苏珊父亲那里突围没准更好。于是,了解到苏珊父亲的性情之后,他常常有事没事就跑到苏珊家,和她的父亲聊政治、聊议员竞选和股市的一些话题,没想到他们两个一见如故,相谈甚欢。就这样,有了苏珊父亲的加持,苏珊终于愿意认真考虑巴菲特这个内秀的潜力股。 

他们于1952年4月10日正式结婚,彼时巴菲特22岁。他们每月花65美元租了一套紧凑的三居室,这个就是婚房。房子破旧不说,还时常有老鼠来观顾,日子过得相当清贫。婚后不久,他们的女儿就出生了,但巴菲特是一个不轻易浪费一分钱的家伙。按照他的财力,勤俭节约程度到了你无法想象的程度。女儿出生不久,苏珊想要为她买一张小床,但是巴菲特提议将抽屉当作孩子的床铺就好,于是将孩子放在里面,心安理得入睡。后来,他们经济状况大有转变,巴菲特的抠门劲儿也丝毫没有改观。

婚后的生活一地鸡毛,除了琐碎还是琐碎。苏珊除了照料全家人的生活、孩子的教育、还有巴菲特父母的一些杂事。而巴菲特最亲密的伙伴是伯克希尔,是他的投资、他的管理。他们之间也很少有情感的交流,这在巴菲特看来,再正常不过,因为他做的就是自己喜欢的事,生活有人照料就好,和自己没太大关系。不过在苏珊看来,这种琐碎、毫无价值感的主妇生活,实在令人厌倦。

遥想当年,她自己也是一位很有生命力、有能量感的女孩子。参与公益事业、爱交朋友,有各种爱好,经常在餐厅给大家唱歌,她喜欢受万众瞩目的样子。这一切和自己现在寡淡无光、丧偶式的婚姻状态实在有天壤之别。于是,在1970年左右苏珊开始走出家庭,成为各种社交场合的宠儿。她开始尝试在私人聚会时,穿着性感迷人的衣服,用不俗的举止为大家登台献唱,而大部分的时候,她是在奥马哈一家法式高档饭店担任独唱。她享受那种五彩缤纷,被追捧、被聚光灯笼罩的生活。

苏珊的好友曾说过:“苏珊是个有情趣的人,她是一台彩色电视机,和她比较起来,大多数人是黑白电视机。”很不幸的是,巴菲特就是黑白电视机中最暗淡乏味的那一款。差异和裂缝就在那里,彼此早已心知肚明,苏珊一直在妥协,巴菲特一直无所谓。终于,等到他们的婚姻走过了25个春秋,苏珊完成了这个家庭女主妇的使命之后,年轻时那个活力风趣的生活似乎在向自己招手。她终于决定要为自己而活,要去奔赴自己的人生追求了,苏珊搬离了家。

不过,即便是要和巴菲特分开而过,他们之间的情感一直没有破碎,她依然关心着巴菲特的起居生活问题,他们依然彼此尊重。于是,苏珊给巴菲特找了个侍奉的人阿斯特丽德,她是苏珊平时表演爵士乐俱乐部的女招待。阿斯特丽德出身于穷苦家庭,是一位体贴善解人意、会照顾人的女孩子。除了年轻,无论哪方面来讲,苏珊从来没有视她为对手或者将她看作是一个威胁的存在。不过世事难料,就是这个不起眼的年轻女子,万万没想到,从介绍给巴菲特那一刻起,他们三个人的关系就此改写。

关于自己和巴菲特的关系和安排,苏珊或许先前有过纠结、有过彷徨,有过无奈。但最终,苏珊还是始料未及地接受了她自己的选择,接受她和巴菲特的关系特渐行渐远的命运。

好了,说到这里,我们今天聊的内容就差不多了。如果你对股神巴菲特的过往好奇,对他如何成为投资界的一代天骄感兴趣,被他扑朔迷离的情感万象所吸引,那不妨好好看《滚雪球:巴菲特和他的财富人生》(上)这本书,这里不只有投资经验和公司管理的干货分享,更能让我们从细节和不同的侧面,来详细而鲜活地感受天才巴菲特。也许除了他专注、专业、理智、真诚、单调、勤俭的品质外,我们还能发现一个更多元化、更具亲切力的平凡人巴菲特。 

关于作者

艾丽丝·施罗德是美国德州的一位女作家,也是一位商界成功人士。曾任摩根士丹利的董事总经理,也曾经为巴菲特的伯格希尔—哈撒韦公司撰写企业研究报告。她的才华、及对问题的洞察力和捕捉力,深得巴菲特地赏识和信任,从而放心将个人传记交由艾丽丝·施罗德来全权撰写。为了尽可能细致而详实地还原巴菲特的真实人生,她花了足足2000多个小时和巴菲特细致地面谈,并采访了和他相关的250位亲友和同事。

关于本书

《滚雪球:巴菲特和他的财富人生》(上)这本书,为我们从不同角度,不同侧面生动而详实地再现出了巴菲特成长、投资、家庭、婚姻生活的细节。通过它我们能了解到一个儿时就对资本、数字、概率计算痴迷的巴菲特;一个对投资、对企业运营管理时刻保持理智、专注、专业、沉着,身经百战而步调稳固的巴菲特;一个勤俭节约,生活单调、投资思维随身带的巴菲特。这本书更为我们讲述了他60多年商业和投资生涯中最宝贵的经验,复利思维、价值投资、设置安全边际,坚持长期投资等等。它是巴菲特本人唯一授权认可的个人传记。

今天的《滚雪球:巴菲特和他的财富人生》(上)让你收获得了什么呢?欢迎把你的感想或者对我们新栏目的建议踊跃分享到下方评论区。倾听财富之声,我们下期故事见。想了解新栏目更多的书籍或反馈建议的,扫描下方二维码告诉小编我啦~

转载说明:此文出自于金十数据,如需转载,请注明原文出处。若未注明原文来源随意摘编、转载等,金十数据将保留追究权利。

金十推荐